2018年3月25日,我们一行46人,最小者3岁(大魏老师的儿子多多),最大者50多岁,在豪华领队带领下,坐上崭新的大巴,在晨曦中出发。8点到达线路的起点——门头沟王平镇的韭园村,买酱菜,探索大溶洞后,经过村中的马致远故居,上升700m左右到达九龙山,之后取道峰口庵经过古道马蹄窝一带和军事雷达站下降,于下午四点到潭柘寺。路线海拔攀升/下降980m,全程19km,耗时8小时左右。
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线隶属京西古道。据说,元、明以来,京城人家做饭取暖都离不开煤炭,京西的大山中遍藏煤炭,再加上出产石材,修建皇宫王府都离不开这里烧制的琉璃,于是,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从京城到西部山区,再远至内蒙古、山西的商旅古道。现在,过了几百年历史,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,风情古韵犹在。
这条路线有自然奇迹,有历史景点,有人文景观,有太多让人难忘的场景和感人的瞬间,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一、印象场景
1、韭园村及其著名的酱菜
古道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古村落,韭园村就是其中一处。韭园村坐落在九龙山脚下,为门头沟区王平镇辖村,由韭园、东落坡、西落坡和桥耳涧四个自然村组成,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。千百年来,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,又接待着来往商队的喧嚣。过去村民以种菜为主,村中有多处清凉甘甜的山泉,浇灌出的韭菜远近闻名,所以得名“韭园”。村子里还拥有三义庙、碉楼、京西古道、马致远故居、牛角岭关城等人文景观,村内现存建筑在百年以上的古院落多处。
我们出发不久,就来到韭园酱菜厂营业部。韭园酱菜以山泉水浇灌的纯天然有机蔬菜为原料、讲究腌制时令、采用纯天然古法手工腌制。酱菜种类很多,最受欢迎的是鬼子姜。

2、探索大溶洞
买完酱菜,走台阶,爬上一个山坡,就来到一个天然未开发大溶洞。溶洞内一片漆黑,需要自备强光手电或头灯。据说,这个大溶洞形成于几亿年前,洞内有石钟乳,石笋、石柱、石旗、石盾等各种形态的碳酸钙化学沉积物,还有大量罕见的石菊花、晶花、鹅管、石珍珠,石葡萄和晶莹剔透的方解石瀑布群,景观非常奇特。但是我是地质盲,加上里面昏暗,并没有分辨出这些。洞口处极陡,非常滑,大家在领队的帮助下,小心翼翼地通过。溶洞内有一处很低,需屈膝弯腰才能不碰头。据说洞内有蝙蝠,但可能是我们人太多,这些蝙蝠被吓得不知躲哪里去了。

3、访马致远故居
我们都学过元曲大家马致远这首脍炙人口的《天净沙·秋思》,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,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。”。马致远故居位于韭园村。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元代古民居,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。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,是一座大四合院。相比左右厢房,正房显得有点小气。院前有小桥,忘记有没有流水啦。遥想当年京西古道,人来马往,“古道西风瘦马”应该是真实的写照。

4、小狗之家
出马致远故居后,开始爬九龙山。主峰海拔858米,山势连绵起伏、宛如九条巨龙,因此,得名九龙山。
气温逐渐升高,大家脱掉抓绒、羽绒、冲锋衣,大都单衣上路。比较危险的地方是一处断崖,原来的路有融冰,湿滑。新开辟的路比较陡峭,需要借助领队帮助,攀爬向上。过了这处断崖,上大道,就比较容易走了。11点多,我们到达小狗之家进行午餐。小狗之家是看林人住处,几间砖房,养着几只狗,天真无邪,与人亲近,大家称之为小狗之家。见到一黑一白两只小狗,给孩子们带来乐趣——向小狗们投喂食物。
大家散布在一棵老树周围午餐。钱Sir拿出水果、咸菜等招呼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。王晓玲老师则拿出自己做的卤鸡爪、自己烘焙的饼干蛋糕让大家品尝。每次与王晓玲老师一起徒步总能吃到她自己做的饼干或卤肉。
吃过午餐后,有一项重要活动——签名。钱Sir月末就要带领北京大学珠穆朗玛登山队(由两位北大教师、7名北大在读学生、6名北大校友组成)出发去西藏登山,这是北大120周年庆的一大活动。他打算将北京大学教职工户外协会的条幅带上顶峰,登雪山的负重是以克记的,所以条幅不大,但我们已经很幸运了,额外福利啊。虽然我们不能登上顶峰,但想象一下自己的签名能到世界屋脊,也是非常感动兴奋的事情!即使是小朋友也要认认真真地在条幅上大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。

签名过后,协会给大家提供又一福利——赖静老师教我们八段锦。她自小习武,曾经是55公斤级别的跆拳道冠军呢。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,起源于北宋,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。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“锦”,意为五颜六色,美而华贵!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,视其为“祛病健身,效果极好;编排精致;动作完美。此功法分为八段,每段一个动作,故名为“八段锦”。八段锦口诀:双手托天理三焦,左右开弓似射雕。调理脾胃须单举,五劳七伤向后瞧。摇头摆尾去心火,两手攀足固肾腰。攒拳怒目增力气,背后七颠百病消。
5、京西古道与马蹄窝
学完八段锦,整队出发。遇九龙山越野赛,看到不少赛手在山路上小跑,佩服。经过一大段缓坡,到达峰口庵和马蹄窝。因南北两山夹峙,似倒放的马鞍,故称峰口鞍;又称峰口庵。它是京西古道上一处已经荒废了的古代关卡,据估计至少有1000年历史,大概建于金国海陵王时代。当时海陵王迁都北京,在各处重要的入京险要地段都建设有关卡,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用途。
京西古道的主干道,是由官方或商家集资修筑的,用山石铺砌路面,一般在2米左右,主要供驮队运输方便。当时山区产煤之地煤炭外运,主要靠驴螺等大牲畜驮运,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,千百年来,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。十多米的石道上,有蹄窝158个,其中较深的有66个,最深多半尺。无论是专程来此,还是顺路经过,见到蹄窝密集处,都表示难以置信,甚至怀疑其为人工雕磨,这些痕迹被认为是"辨明古道和古道繁华程度最简便直观的办法"。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的徐贺成介绍,一只驮煤的骡子,负重加自重,少说有六七百斤,重力放在钉有铁活的蹄子上,路面单位受力面积比人踩时要大得多,所以牲畜能踩出大蹄窝来。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,认为马蹄窝是自然的杰作,可以看看关于马蹄窝的论争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39317-985939.html。
6、潭柘寺
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,寺院初名“嘉福寺”,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“岫云寺”,但因寺后有龙潭,山上有柘树,故民间一直称为“潭柘寺”。在北京享有盛名“先有潭柘寺,后有北京城”。
寺内古树参天,盘旋虬曲。玉兰开始开放,还第一次看到探春花。寺院有免费提供的香,可供大家祈福使用。寺内有巨大的转经筒,高超过十米,重达22吨,内部的经文遍数达到130亿遍,转一圈就相当于念了130亿次经文,誉为“天下第一”转经筒。十分精致,金碧辉煌,下方挂满了哈达。
寺内还有座藏式白塔,据说是一位王子为其母亲所建的灵塔。比较高大。顺时针绕塔三周可以祈福。

我们在寺前合影后坐车回程。

二、印象人物
这次的领队六人,阵容豪华,感谢领队的付出!各位队员都表现很棒,几位小朋友不甘落后,表现出超强的体力、坚持不懈的精神。特别是多多小朋友,虽然只有三岁,但只在极度困倦时让爸爸抱一会,大部分路段都是自己走下来的,刷新了协会最小队员记录。
1、钱Sir
他曾经说过自己的名字就是高富帅,人家的父母真会取名啊。我认识他很多年了,他给我的印象是思想敏锐,仰望天空,脚踏实地。他是国内户外活动教父级人物,做了大量教学、科研和实践,户外理论与实践水平相当高。与他一起户外,能感受到他户外知识渊博,技术高超。这次他就要登珠穆朗玛峰,更是让人钦佩、仰慕。
2、大魏
我第一次带儿子参加户外是走平谷大道,就是大魏老师押后。当时儿子体力没有问题,但总被看到的各种昆虫吸引,看蜻蜓、蚂蚁、甲虫,结果我们就走到最后,大魏老师很有耐心,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鼓励,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快走,并没有直接
催促。后来又跟着他参加过几次活动,包括两次暑假新疆之行,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些。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胆大心细。他说话幽默风趣,甚至有点过,但徒步过程中,其实他考虑得很周到,会根据大家的体力及时调整,有惊无险。在他的鼓动下,我一次次突破自限:一天40公里、攀升1900米;穿过乱石滩,到达冰川;雪天徒步。
3、刁队
他在钱Sir和协会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。每一次参加他带队的徒步,印象最深的是他就是孩子王,身前背后跟着一堆孩子,孩子们都很喜欢他。
4、李艳辉
与她一起去过两次新疆,印象最深的是她乐于助人的行为。她总是用她的中医银针技术为大家及时解除各种不适。这次,她全程看护两个小女孩,当她们疲惫时鼓励,口渴时补水,大赞!
愿大家坚持户外运动,了解自然、自我、他人,收获健康、美丽、活力!
感谢:各位领队、摄影师、小白兔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