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会动态

Association News

2015年7月11日茶山-东甸子梁徒步领队总结

来源: | 发布时间:2015/07/22 00:00:00 | 点击:

2015年7月11日茶山-东甸子梁徒步领队总结

霍龙社 (2015-07-22)

2015年7月11日,协会一行14人小分队从河北省蔚县双窑村出发,先东进登顶河北省第二高峰茶山,继而向南纵穿整个东甸子梁,来到大台子村南侧不远处的山坡上露营,安全顺利完成了本次徒步自虐之旅。

上述小分队行动是协会7月11日-12日茶山-东甸子梁徒步露营和开阳堡-泥河湾文化考古活动第一天行程的一部分。本次协会活动整体共33人参加,其中第一天又分成A、B两队分别行动。A队为休闲队,负责营地建设和后勤保障,并在营地附近大台子-犁华尖一带休闲徒步赏景;B队为自虐队,主要任务除了徒步就是自虐。本文主要针对B队11日的徒步活动进行回顾总结。

本次徒步总距离37.6公里(水平距离36.9公里),累计上升1877米、下降1632米,最低海拔1469米(双窑村),最高海拔2537米(茶山主峰),自上午9:35从双窑村出发,至晚上21:45到达营地,总耗时12小时10分钟(后队全体抵达营地用时约12小时30分钟)。

本次活动实际徒步轨迹及海拔高度变化如下图所示:

上述里程及海拔高度等数据,皆来源于领队手机轨迹软件所记录,是否准确,有一定的争论。同行的徐德宝老师,手机软件记录总距离为44公里多一点;田丁老师用计步器记录的总距离更是超过了45公里。为此,田老师认为他记录的应该更为准确一点,毕竟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,而GPS轨迹点是离散采样的,相邻两个采样点之间的弯路无法统计。但是田老师忽略了,他所走的每一步,间距也未必完全相等啊。暂不管这些,先对本人手机所记录轨迹数据做个分析吧。

上面提到的37.6公里总距离是计算了坡度的,实际的水平移动距离为36.9公里。将此轨迹文件导入其他几个不同的地图软件,所显示的水平距离也都是36.9公里,说明在水平距离的算法上,这几个软件大致是没有问题的。再仔细检查所有轨迹点,发现本次所记录轨迹中基本没有明显偏离主轨迹的跳点,说明没有因为GPS误报跳点而带来的距离扩张。进一步将轨迹导入高清卫星地图进行比对,发现其路线与在卫星地图上能够看到的实际道路基本吻合,从而也证实了本次GPS记录轨迹点经纬度的精度还是足够靠谱的。排除了这些因素,剩下来能够导致距离计算误差的,也就只剩下田老师所说的两个GPS采样点之间的曲线与直线距离之差了。

进一步检查轨迹文件,共记录有3040个轨迹点,分割出3039个轨迹线段。用水平总距离36.9公里除以3039,可得水平方向平均每移动约12.1米记录一个轨迹点。用总耗时12小时10分钟除以3039,可得平均每14.4秒记录一个轨迹点。而仔细分析文件内容,可知多数情况下GPS实际采样间隔为8秒,也有些时候为十多秒,甚至还有少数时候为几十秒一次的,大概是处于休息静止期吧。在十几秒或者十几米的行走时间/距离之内,是可能出现曲线的,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忽略不计吧。理论上来讲,采样频率越高,则记录精度也会越准确。但是,采样过于频繁的话,一方面手机电池会受不了,另一方面由于GPS测量数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误差,过于频繁的采样反而会将此误差扩大化。所以就徒步来说,10秒左右的采样间隔应该还算是比较合理且可以接受的了。基于以上分析,后面还是以我的软件记录为准,不再追求更为精确的记录数据了。

根据路况特征及当天徒步情况,可将整个行程路线划分为以下几段来进行叙述。

第一段,从徒步起点B0-->B1点,如下图绿色轨迹段所示,为人工铺修可走农用车的乡村土石路,缓慢上升。路程约2公里,海拔上升180米,行走30分钟,平均速度4公里,应该还不算太快吧。

第二段,B1-->B1'-->B1。在B1点稍事休息两分钟后,想当然地顺着大路继续前行,走出大约200多米后,感觉有点不对头,一看轨迹果然走错了,于是后队变前队,有人欢喜有人忧啊。虽然仅走出短短200多米,但是挡不住是上坡路,海拔攀升了近30米。不过,走错路也是有收获的,看到了今天最漂亮的一大丛金莲花。

第三段,B1-->B2。返回B1点后,觅杂草间小路先顺沟而上,旋而转至沟左侧山腰上盘旋而行。山路两旁为草丛,山花点缀其间。走不多远便看见一朵真正的山丹丹,花开红艳艳,确实比京郊常见的有斑野百合要好看多了。途经一较为宽阔的斜坡草坪,去年曾在此歇息,今年也照常作为休整点,短暂休息5分钟后出发。已记不清去年的路是如何走的了,在草坪上方找到一条垂直向上的小路,经分析轨迹认为可行,于是撇开靳岩老师发现的另一条右侧小道,循此迹上行。后来证明这次是走对了,径直爬升一段陡坡后,横向呈现一条很明显的土路,右拐平走一段路程,就来到了垭口第一个大风车处,也就是B2点了。站在风车下观察,寻思去年很可能是在草坪处选择了右转,钻过一片树林后没有了明显的路径,直接在树丛间强行上切到了风车处。从B1至B2,行走约2.5公里,累计上升475米,用时80分钟。

第四段,B2-->B3。在B2(风车)处休息5分钟,左转向茶山进发。先走一小段土石路后,就来到了一片巨大的东高西低斜坡状的高山草甸。各色野花朵朵,牛羊满坡。草甸上行走,不必循路,朝着既定的目标随意下脚就行,比走在正儿八经的路上还要舒服。目标定在前方快接近坡顶的两块大石头(B3点)。去年曾在此午餐,今天的午餐点也选在了这里。两块大石头相邻,其中较小一点的石头上长满了一种蓝色的小草,非常漂亮,奇怪的是周围再没有别的地方发现有这种草,尤其显得珍奇。从B2到B3共行走1.3公里,海拔上升200米,用时30分钟。

第五段,B3-->B4。B3大石头处午餐休息约20分钟后继续前行,向上走不多远后不登顶,而是向右绕过峰顶,在山梁东侧下方山腰上水平横切。小路实际上是在山坡草甸和灌木丛中硬踏出来的一条窄窄的土沟,踩上去高低不平,两侧灌木刺肤,走起来非常的不舒服,还不如直接在上方的草丛中行走。从B3至茶山脚下(B4),行走约2.2公里,累计上升137米、下降77米,耗时45分钟。其间来自台湾省的小黄同学曾两次抽筋,经队医刘刚大夫给服用补盐液并短暂治疗后方回复元气,并坚决要求随队登顶茶山。

第六段,B4-->B5。登顶茶山,用时45分钟,行走约400米,海拔攀升180米。去年登顶走的不是这个路线,而是再往前绕行好一段路后才开始爬升;坡上没有路,在一棵棵带刺的灌木树及其周围的圆形土坑间盘旋上升,走得非常艰苦。这次经靳岩老师提醒,到茶山山脚下后没再往前多走,而是直接垂直向上强切。同样是没路,但是这次少了带刺的灌木丛,厚厚的草丛踏上去柔软舒适,比去年的路好走多了。登顶途中见得最多的就是那种粉白相映的小花了,一团团一簇簇,娇艳非凡。据说叫做狼毒花,但这个名字也太不好听了吧。话说在同处太行山脉的最南端,也有那么一坐山,曰析城山;山顶有一巨型平坦草甸,曰圣王坪;坪中有一天然高山湖泊,曰娘娘池,传说中西王母的“瑶池”是也;池边盛开一种花,曰胭粉花,仲夏时节,在满山的绿草间竞相开放,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。经图片分析对比,发现茶山的狼毒花与圣王坪的胭粉花长得非常相似,但是似乎胭粉花更加娇艳绚丽,名字起得也好听多了。

第七段,B5-->B6。在茶山山顶短暂休整15分钟并合影后,沿山脊向西,循去年的路线下山,然后顺原路返回。至B6点(午餐大石头上方绕行处)休息,行走约2公里,累计下降250米,用时1小时。

第八段,B6-->B2。在B6处休息约15分钟,第二次用餐,然后下撤返回至B2风车处。行走约1.8公里,用时20分钟。

第九段,B2-->B7。重新回到风车处,开始向东甸子梁进发。顺防火道先向西走一小段后,左转沿风车一路向南,基本没有岔道。从B2至B7,除了刚开始一段为方砖路面外,再后面大部分路段都是水泥防火道,呈缓慢下坡。行走约6公里,累计上升40米,下降220米,耗时75分钟。

第十段,B7-->B8(营地)。水泥路的终点(B7,上图中三岔路口),就是去年走错路的地方。去年走到这里的时候,天色已暮,水泥路掉头下山,前方山头挡住视线,看不见风车,只能看到右侧朝西的方向仍有风车在延伸;而得到信息是一直沿着风车走,于是就想当然的向右拐弯了。而事实上,继续沿土路向南走,绕过一个小山包,就能发现前方还有数不清的风车在等着呢。从这儿开始,可能才是真正的东甸子梁吧。绕过小山包的地方,就是去年跟大魏的会合处。去年到此,天已经完全黑了,又开始下雨,完全不知道路况如何,上坡还是下坡,土路还是泥路,只剩下稀里糊涂跟着走了,也没觉得多累。而现在看到的,前方竟然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缓上坡,气喘吁吁,把人走得崩溃。这可能是今天最给人以沉重打击的一段路程了,比登顶茶山还累。好容易爬到坡顶,用手台与营地取得联系,得知蔡润老师正开着越野车前来接应、慰问我们,于是群情振奋,纷纷加快了脚步。但是走啊走、走啊走,蔡老师的车怎么开得这么慢呢?渐渐地,脚步又慢了下来,下午五点半左右,全体停下来休息15分钟,途中第三次正式用餐。继续前行,约六点半时分,前方一辆白色越野车驶来,停在我们面前。蔡老师和董老师从车上下来,还有矿泉水和酸奶。再次热泪盈眶,士气高涨。来自台湾省的小黄同学搭乘蔡老师的车返回营地,此时他已累计行走约25公里。其余13名队员继续数着风车向前赶路。上上下下多个小山包,夜幕渐渐降临,可以看见星星了,一颗、两颗,越来越多,越来越清晰。在梁顶一个转弯处看见右侧下方山腰处有灯光闪烁,提醒队员那便是我们的营地了。但是并未将此信息告诉大魏,因为怕他误以为我们看见营地灯就是快到营地了,过于提早地做好迎接的准备。因为我知道,此时尚未开始下山,离营地其实还远着呢。等到围着一个大山头绕了一大圈,开始走上下坡路并再次看到营地灯时,才通过对讲机告诉营地我们看见你们了。接近营地,欢呼声响起,一盏盏头灯朝我们走来,到家了......

从B7到B8(营地),全部是尚未铺水泥的土石防火道,越往后走路面越不平整,大石块越来越多。这段路共行走19公里,累计上升580米,下降750米,耗时5小时。

本次茶山-东甸子梁徒步自虐队队员名单:霍龙社,徐德宝,范爱文,靳岩,田丁,袁艺,韩宇华,张云云,陈雨潇,贾志怡,柴萍萍,刘刚,黄铭宥,杨新运。其中队医刘刚,押后韩宇华。押后是我在双窑村下车后出发前临时选定的,因为我知道他是我们今年青海湖队队员,而且印象中好像是勇士把他介绍进青海湖队的。基于这个印象,我感觉他应该能够像勇士一样做好一个合格的金牌押后的。后来的事实证明,我的这一选择没有做错,这一路上,宇华一直把自己押在最后。

评论

王伟:

数据啊数据!不能再赞!!

胡希琴:

真牛!大赞!

朱博雅:

技术型总结,牛!

范爱文:

精准的数据分析!严谨认真加上执行力是霍队的一贯风格,大赞

袁艺:

技术型强贴,霍队威武!

戴淑萍:

大赞,技术贴啊!霍队威武!

朱奕澄:

疱丁解牛,霍队V5!!

马玉荣:

数据与花儿,专业而浪漫的霍队啊,杠杠的!

刁建森:

收获颇多,果然姜还是老的辣。让我是写不出这样的领队总结的。以后要多多学习,每一次活动结束都应该有一份这样的领队总结。赞,实力派!

张云云:

太专业,赞霍队

我要评论:

版权声明

本网站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资料归协会和作者所有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,且不可篡改,所有材料均不能用于商业运作,如有侵权,协会将采用法律渠道维权!

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