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赛前30公里的路程,最高海拔750多米,相对比较简单,后面20公里从牌楼到冷风口要连续爬升800多米,之后要连续攀升到海拔为1276米的阳台上 顶,这个赛段是赛前预计比较崩溃的赛段,但实际走到那里的时候,没有感到崩溃,甚至没有感到之前的疲劳,分析原因是前面已经累得没有脾气了 ,你再着急,路还那么长,山还那么高,大家就慢条斯理地爬着,不追求速度,反而不是很累了。

预料中的大雨
赛前天气预报5月10日全天有雨,高手们都很兴奋,我们则比较忧郁,在雨天里折腾50公里,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,好处可能是不会渴了,渴了可以喝雨水。还 好,比赛当天前30公里没有下雨,连续爬升800米上冷风口的时候,开始下毛毛细雨,不影响什么,过了冷风口爬阳台山的路上,雨大了起来,我们才穿上冲锋衣,然后又穿上一件雨衣,后面雨越来越大,一直到终点都是在雨中行了,阳台山海拔1270多米,是全程线路最高峰,山上和山 间云雾缭绕,山脊上有白色和紫色的野 花盛开,雨中登山,雾里看花,宛如仙境!


下山.泥泞.恶梦
11:00到达阳台山顶,那时雨已经大了起来,后面剩下15公里的路程,只有300米左右爬升,1250米下降,本来应该轻松的一段路,却成了全程最难忘 的一段路,因为大雨,土路面变得泥泞,非常滑,路中央根本没有办法走,只能尝试踩路边有草皮的路面,尽管如此,还是有好多选手摔跤,在有个 特别陡的路段,看到一位选手不敢站着下坡,只能坐在泥泞的路面往下滑,我因为使用登山杖比较娴熟,做到了下山没有摔跤,但有个地方也差点摔倒,应急抓住了 路边的一棵树干,结果那个树干上有刺,手掌边缘被扎破了,还好摘了一些树叶敷了一下血就止住了。另外因为大家只能沿着路边排队下山,遇到下山慢的选手就会堵车,大家都走不快,对天气变化准备不足的选手一个劲地叫冷,不少选手把救生毯拿出来遮雨保温。






完赛
15:30到达龙泉寺补给点,组织方通知 后面还有一小段U形路可以不跑了,因为下午雨大,路面湿滑难度大,算是强度够了 ,可以直接回终点, 虽然觉得这样有些不光荣,但既然组织方认可,我们也没有较真,在补给点大吃一通后直接返回终点,最终用时15:53完成比赛。因为整个过程都是本着体验比 赛地心态参与的,没有刻意去追求成绩,另外前半程遇到拥堵,后半程又有大雨影响等因素,所以正常情况下,估计应该能在13小时 ;左右完赛。



关键的装备和补给
这次越野遇到大雨,是十分宝贵的一次经历,有些装备对于这次特定的环境特别重要,因为赛前关注了天气预报,我开始就穿着冲锋裤跑的,里面还穿了一条速干 裤,过了冷风口后雨大,又穿上了冲锋衣和一次性雨衣,整个过程没有觉得冷,特别是Gore tex 防水面料的冲锋裤,真是很给力,因为我的雨衣是一次性的,有些短,罩不住裤子,但Gore Tex防水面料冲锋裤保障了整个过程没有感觉到冷的雨水。
赛前本来想买一双防水登山鞋,但不能穿新鞋爬山就放弃了,依旧 穿的原来的牛皮面的登山鞋,下阳台山的时候鞋才完全湿透,我带了3双干袜子和6个大塑料袋,本来打算鞋湿透后,就换上干袜子,再套几层塑料袋在脚上,然后 再穿上湿鞋子(土办法),但后来没有感到冷也就懒得没有换。
除了防雨保温服装,顶顶重要的就是登山杖了,没有带登山杖的跑友在最后下山的泥泞路上都吃了不少苦头!
赛前购买的TNF 跑步包也特别重要,背带前设计有水杯袋,对于不喜欢用水袋的选手来说,取水非常方便。
头灯在夜跑阶段是必备工具,另外头巾、手套、帽子等装备也在比赛过程中发挥了作用。而太阳镜、护膝则因为下雨没有用。
赛道上每隔10公里差不多就会有补给点,所以随身不需要携带太多补给,我前40公里都随身携带2升水,但因为下雨气温低,一般下个到补给点会剩1升多水。 随身带了些士力架和牛肉干,最后阶段下坡用时长,在到达最后一个补给点前也发挥了作用。因为比赛过程时间长,补盐尤其重要, 我在实际比赛中,主要靠出发前自己带了一瓶运动饮料和牛肉干,补给点的运动饮料,补给点的方便面,榨菜等补充的盐分。
感谢
非常感谢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们,他们都非常热情, 在补给站里很多志愿者都用双手给跑友们递送食品, 几乎在每个 山路路口,都有他们的影子,给大家指路和加油,在黑夜里在雨中得到他们的帮助和鼓励非常感动。
非常感谢北大户外协会平时给大家提供的锻炼的平台,没有平时的锻炼积累,参加这样的活动是不可能的,也特别感谢海玲和大招比赛当日在雨中代表大家等候我们完赛归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