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林海跨雪原 勇攀北京之巅
颜军 (2014-05-09)
——记灵山首次模拟雪山训练
“穿林海,跨雪原,气冲霄汉!”是《智取威虎山》的经典唱段,今天我们也体会了一把其豪迈的气概。
凌晨4点,闹表一响我就立刻跳了起来,给自己弄了点吃的,5点多钟就顶着夜色出门了。因为今天要去北京的最高峰,东灵山主峰,更重要的是协会第一次真枪实弹地雪山技能训练,我可不想错过!
集合出发与往常很相似,稍有差异的是装备的种类和数量略多一点,飞驰两个多小时后到达灵山停车场,今天不走下马威,以便节省时间和体力进行雪山训练。
下了车,大家分发装备,其中一样是冰镐,我看到冰镐有两种,见图:


我不懂有什么区别,觉得后者更拉风一点就拿了它,行家肯定已经看出了门道,跟我一样的小白请待后文详细分解。
我们大体沿着景区的缆车线路朝顶峰进发,但专门避开平整的石阶路,挑选有“野趣”的路走,一路上聊人生,聊梦想,很是欢快,中间在写有“北京之巅”的岩石下背风吃了午餐,大约中午就登顶了,对于“老驴”们来说,几乎没有什么难度。
东灵山主峰地势较平缓,面积较大,视野开阔,远处西灵山白雪覆盖的顶峰清晰可见,环视群山的感觉,让人心胸似乎又长大了一点。峰顶有一座数不清石块堆成的敖包,我在王中琰老师和大魏的指点下,虔诚地绕了3圈,又添了几块砖头。
在北京之巅,自然不能少了杨廷智的招牌项目——拿大顶,现在全北京估计没有人敢说功夫比他还“高”了吧!毕竟是北京的最高点,所以大家拍照留念的热情都很高,纷纷亮出冰镐神器,与主峰2303米的石碑合影,我比较拉风的冰镐还被金琳借去一用。大家商量着回去把2303米PS成8303米,周围再加些白雪……


真正与白雪亲密接触在接下来的训练里,从主峰下撤后,钱老师带着大家直奔北坡,很快找到一片有厚雪的理想训练场地。
钱老师给大家讲了雪套、安全带的穿法,上升器和下降器的使用,雪锥和路绳在修路时的用法。
重点展开讲解冰镐:至此我才明白,前一种主要用于走雪——柄笔直且光滑,容易竖直插入雪中;头扁平,可撑住手掌。而我拿的类型,主要用于攀冰——头较重,有利于入冰;柄弯曲,给手留有空间;有橡胶防滑,便于发力。
冰镐在走雪中多数时间类似于拐杖的用法,帮助维持身体平衡,镐嘴朝前,手掌按在扁平部位,用镐柄竖直插入雪中,由于较短,多用于身体的坡顶一侧。
紧急情况主要用于制动,防止坠落:在脚下打滑,将要跌倒时,可双手握镐头,用上身的力量压在镐上,顺势竖直插入雪中;若已经跌倒,则一手握镐头,让镐嘴朝下,一手握镐柄,两侧同时尽可能深地插(砸)入雪中,即可用手挂住身体。
跌倒分为4种姿势,分别按照脸朝地背朝天、脸朝天背朝地,以及头朝坡顶脚朝坡底、头朝坡底脚朝坡顶区分,2x2=4,其中以脸朝地头朝坡顶的情形最为有利,可以直接用上面的姿势挂住;若脸朝地头朝坡底,则先做上述动作固定住手,然后顺势转体,达到头朝坡顶,挂住;若脸朝天,则先翻身变为脸朝地,然后你懂的……
防止坠落最重要的是要在跌倒的第一时间采取措施,一旦已经加速滑落,就很难停住了!
之后我们沿着钱老师和大魏修好的路绳,利用上升器和冰镐,体会了一下沿超过膝盖深的雪攀爬,还是蛮刺激的!


最后钱老师又给大家演示了结组,结组是用绳子把几个人串在一起,常见的是2~4人一组,若一人发生危险,其他人可以帮助分担,从而降低伤害,两个人之间间隔10米左右,根据不同的地形适当调整,一般最强的成员在最前和最后。我跟魏江林、明明、张旭结被结为一组,魏江林开路,张旭押后。
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结组的意义,大魏带我们从一片树林中穿行,在大约45度的斜坡横切,雪深平均约1尺,雪下地形多变,难于目测。
此时我想起了开头提到的京剧唱腔,林海雪原很过瘾。不过打仗时可不能结组,火烧赤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……
结组的确给我内心带来很大的安慰,整个过程虽然深一脚浅一脚,不时有侧滑,但从来没有过一丝的恐惧,因为我知道,即使我跌倒,他们几个也不会看着我滑下去的!
团队的好处,当然也是有代价的,我们的绳子时不时挂在树枝、土包、石块上面,不得不返回摘下来;由于4个人速度配合不够默契,也会导致互相牵拉。不过后半程我们就适应了,比前半程协调得多了。

返回停车场后,例行表演了协会保留节目俯卧撑,今天的亮点很多,首先是魏江林和金琳两位女汉子加入了俯卧撑战队;其次是钱老师用头巾将自己整个脸包起来,而且是绿色的;最后今天的俯卧撑,是纯雪地的,雪比较厚,我其实撑与不撑,肚皮都在雪里,干脆改成“卧冰求鲤”了……-_-
我们一群人看着路绳眼睛发亮,又开发了一个节目,跳大绳,一群人跳得不亦乐乎……

回来路上,钱老师总结说今天的真实度很高,风较大,体感温度低,与高雪山相似。他还一不留意说成了“这堂课……”,看来他是有很强的代入感,用他上课干货,在认真地教我们。
在大家的欢笑声中,车驶回了北大……
考虑到今天是协会第一次双线,第一次雪山训练,攀登北京最高峰,而且肯定还有很多人想来而没能来,所以还是写一写,当作纪念,也为了分享。由于涉及一些专业内容,而我尚未入门,难免有所谬误,还请大家指正。
文:颜军
图:霍龙社 汤帜
2014年3月1日
评论
| 好欢乐!
| |
| 很遗憾那次没有去,但是看小白写的文字,很涨知识啊
| |
| 原来“小白”是这么来的~~
| |
|
我要评论:
| | |
版权声明
本网站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资料归协会和作者所有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,且不可篡改,所有材料均不能用于商业运作,如有侵权,协会将采用法律渠道维权!